11月6日下午,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长聘教授、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以“以经典为方法——兼谈AI时代的文学教育”为题,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盛宴。湖北师范大学副校长、欧洲科学院院士余翔教授出席并致欢迎词,外国语学院全体师生及大冶湖学校朱冰松校长一同聆听了本次讲座。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敏教授主持,现场座无虚席,气氛热烈。

讲座伊始,曹莉教授以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之观点“教育本身不过是对成熟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”为引,结合自身在清华大学推动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实践经验,阐释了大学教育在经典文本的选择、建构以及传授中的重要作用。

接着,曹莉教授阐述了文学经典在外语教学中的深远意义。她指出,文学不仅是一个培养思维、锻造心智的学科,也是一个传承文化、甑别价值及审视文明的学科,亦是塑造民族心理结构、构建自主话语体系的关键力量。曹教授进一步指出研读文学经典之所以重要,在于经典文本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,承载着对诸如生死、爱恨、善恶等人类永恒问题的深刻洞察,具有广泛的普世意义,是经得起时空考验的智慧结晶,因此将经典阅读融入外语教学,不仅助益学生思想深度和思维能力的提升,亦能有效训练学生的价值判断力与人文感知力。

曹教授继而指出,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,如何平衡“技术赋能”与“人文坚守”,成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“第二次出发”的核心议题。她深度剖析了人工智能给文学教育带来的双重影响:一方面,AI技术可辅助处理诸如作家生平、作品背景等事实性知识,有效解放人力以专注于创造性脑力劳动;另一方面,其也存在诸如算法偏见、知识同质化、学习力退化等潜在风险,亟须警惕。
最后,曹莉教授点明了AI时代语境下外语学科的新历史使命与发展路径。她认为人文学科的新定位需要将外语专业从“工具性”转向“人文性”,构建兼容中西的自主知识体系,而实践路径则在于通过经典文本精读、跨学科融合已及文化身份自觉,培养具有“全球胜任力”的高端人才。

在互动环节中,曹莉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。针对“何为文学胜任力”“AI时代下的文学课堂将以何种面貌呈现”“AI在文学课堂中的普及是否会负向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”等问题,曹教授结合自身研究,提出了深刻独到的见解。

讲座最后,刘敏院长总结道,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外语学科需坚守人文根基,以经典为锚,以创新为帆,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。此次讲座不仅是一场学术分享,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,为湖北师范大学的学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